贵州信息港 贵州信息港
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
免责声明 RSS地图
首页 | 贵阳信息 | 六盘水信息 | 遵义信息 | 铜仁信息 | 毕节信息 | 安顺信息 | 黔东南信息 | 黔南信息 | 黔西南信息 | 综合信息
文章搜索:
当前位置:主页 > 黔南信息 >

黔南州“扶贫车间”让搬迁群众“安居乐业”

时间:2020-05-17 02:12阅读:

  在平塘县北环社区贵州震华工艺品加工有限公司创办的扶贫车间里,一群绣娘正在工作台上编织手工艺品。“坐在家门口就能轻松赚钱,每天能挣100块,还能陪伴老人,照顾小孩。”彭花边说边熟练地做着手上活,“都是头花、毛线鞋、发夹这些小东西,手工艺品,销往浙江义乌。”

  北环社区是平塘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,引进企业创办了这个扶贫车间,通过“企业+绣娘”模式,让妇女足不出户在家实现就业,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。

  像“震华工艺品”这样的就业扶贫车间,在黔南各易地搬迁搬迁安置点已经遍地开花。

 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。为了解决搬迁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有就业、逐步能致富的问题,黔南州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探索“扶贫车间”就业扶贫新模式,通过广州对口帮扶资金援建、人社就业扶贫资金扶持、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建厂、招引实力企业进驻等多形式、多渠道创建扶贫车间,解决搬迁群众离开土地后的生计问题,切实做到“挪穷窝”与“换穷业”并举、安居与乐业并重、搬迁与脱贫同步,让搬迁群众过上“楼上居住、楼下就业”的新生活,实现就业增收。据统计,目前全州共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办扶贫车间113个,用工规模14400多人,其中,3557名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实现稳定就业。

  打开脱贫致富新大门

  “做梦也没有想到,会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日不晒雨不淋的新市民。”在长顺县广顺镇金竹花园社区扶贫车间上班的搬迁群众夏和苹,去年6月从广顺镇偏僻的石洞村纳冗组搬到镇上的南福新苑社区居住,孩子在家门口上学,夏和苹在附近的金竹花园社区扶贫车间上班,丈夫在周边工地上打工,生活越过越好。

  夏和苹所在的扶贫车间,由黔南州海枫科技有限公司创办,这是一家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为一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,主要从事全自动雨伞生产。2018年进驻广顺镇后,先后在夜郎古屯、金竹花园社区开办扶贫车间,为三个社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。共解决当地就业260人,其中搬迁群众93人,平均工资3000元左右,最高可达4000多元。

  “之前在老家种苞谷,一年收1000多斤苞谷,算下来也就1000多块钱,现做进厂当工人,每个月3000元左右,按计件算,做多得多。”另一位同样从深山区里搬出来的姚小琴说,完全开启了一种新市民的生活方式。

  “十三五”期间,黔南共搬迁5.7万户24.73万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.41万人。

 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出来后“稳得住”“能致富”,黔南采取多种形式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,引资、引智创建“扶贫车间”,搭建就业扶贫平台,通过就业培训,让脱离土地依附的搬迁群众掌握生产技能,就地就近转移就业,实现了从“农民”到“新市民”的身份转化,为走出大山的群众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致富大门。

  打造就业扶贫新平台

  瓮安县建中镇培文社区的扶贫车间里机声隆隆,几十名制衣工人正在流水线上作业。

  “对进入车间就业的劳动力开展免费的技能提升培训,打通就业扶贫最后一公里。”培文社区的一位干部介绍,建中镇筑巢引凤,以“公司+贫困户”模式创建就业扶贫车间,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楼房架空层改成厂房,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。

  为了打消搬迁移民的生存顾虑,黔南大力实施“安心就业工程”,搭建“联系服务桥、技能帮扶桥、就业用工桥”平台,畅通信息渠道,提升就业成功率,帮助搬迁群众稳定就业。对辖区内实施的政府工程,鼓励施工企业用工向易地扶贫搬迁劳务公司倾斜,挖掘园区企业、建筑工地等就业岗位,解决搬迁务工难题。同时,定期对搬迁群众进行走访,细致掌握搬迁劳动力底数、劳动力就业去向、未就业劳动力情况和就业意愿,建立动态的劳动力就业信息库。积极收集各类企业的用工信息,通过QQ群、微信群、社区宣传栏、广播等形式发布用工信息,有针对性地推荐搬迁群众就业,帮助搬迁群众成功就业。

  创建“扶贫车间”,就是一个为搬迁群众量身订制的就业平台。

  黔南按照长能致富、短能脱贫,长短结合的原则,创新就业扶贫车间创办模式,通过广州对口帮扶资金援建、人社就业扶贫资金扶持、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建厂、招引实力企业进驻等多形式、多渠道创建扶贫车间,既解决企业招工难题,又让搬迁群众就业、顾家“两不误”,收到了“小车间撬动大扶贫”的效果。

  在企业选择上,选取实力较雄厚、经营有方、诚实守信、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,让他们在创建就业扶贫车间中大显身手。

  在产业选择上,按照“易操作、上手快、就业灵活”的标准,选取食品生产、加工,劳保产品及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,技术要求低、就业门槛低,最大限度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就业。

  很多扶贫车间还设立残疾人就业专岗,利用扶贫资金设立公益性岗位,采取“企业+贫困劳动力”“能人+贫困劳动力”“合作社+贫困劳动力”“居家式扶贫车间+贫困劳动力”等模式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,实现“一户一就业”目标。

  由于引导“精准”,措施有力,就业扶贫车间在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,让移民群众搭上了就业扶贫的幸福快车。

  据统计,全州113个就业扶贫车间中,享受广州资金扶持的31个,当地能人返乡创业创办30个,招商引资企业43个。83个扶贫车间获人社部门认定,共享受893万元就业资金扶持。这些扶贫车间涉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、电子产品装配、手工艺品编制、服装制造、经济作物种植、日用品生产等产业,品类丰富齐全,把对搬迁群众的带动作用发挥到最大,让搬迁群众稳稳地捧上了就业饭碗。

  社区就业带来新活力

  从家到扶贫车间不到一公里,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,对于家住惠水县幸福社区的搬迁群众黄云娇来说,是一种幸福。

  “需要什么货,安排员工生产。”黄云娇是社区扶贫车间的技术管理员,“表面要光滑、整洁,这个边有胶就不行,把它抠掉,下次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,不能漏胶出来。”

  黄云娇月工资有三四千元,“这个收入,在老家农村想都不敢想,也不比在外打工差。”

  黄云娇所在的扶贫车间由惠水明田街道自主建设,与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,采取“公司+社区公司+搬迁户”的管理运行模式,共解决就业110人。

  “车间建在家门口,只要你够勤快,就能过上好日子。”黄云娇说,在这里上班的工人,每月收入有2000多元,比在老家种地轻松多了,生活充实、有规律,美好生活让村民变得更加自信。

  在宽敞的车间里,工人们在各自的工位上聚精会神地工作。每个人的背后,都肩负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。

  他们大多来自偏僻山村,以前从未接受过除农业外的一切技能培训,有的甚至从未到过县城,是最需要关怀的群体,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。

  在黔南,扶贫车间成为扶智课堂,激发了搬迁群众学习技术、参与生产的热情。从外引进的企业和返乡创业能人,给搬迁群众带来了新知识、新技能、新理念,大大缩短了搬迁群众心理上的“城乡差距”,增强了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,给安置点带来生机活力。
上一篇:平塘卡蒲:为“美人、珠子”保驾护航 下一篇:我州全面部署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迎检工作
本栏随机推荐新闻
·余热未尽献,老骥不偷
·瓮安县:年出栏30万头
·绿博园:建设开足马力
·平塘卡蒲:为“美人、
·平塘:藤编技能培训
·纪念徐霞客游黔南382
·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
·黔南中院发布十大调研
·正式开抢!都匀市首家
·瓮安县召开“十四五”
·防疫有我,爱卫同行—
·都匀率先投放200万元
·黔南州政协调研组赴瓮
·贵定沿山:蓝莓果飘香
·黔南州“扶贫车间”让
相关新闻
·平塘大塘:技能提升培
·省政协主席会议视察团
·都匀4000多名干部驻扎
·黔南州“扶贫车间”:
·贵定县云雾镇:“皇菊

友情链接
贵阳信息 | 六盘水信息 | 遵义信息 | 铜仁信息 | 毕节信息 | 安顺信息
蜀ICP备12011354号-2 Copyright © 2014-2018 贵州信息港 版权所有.